新肉肉屋 > 其他 > 查,无此人文集 > 花朵——安妮宝贝和墨

花朵——安妮宝贝和墨

    墨脱,藏语里的意思是“花朵”
    第一次看到“墨脱”这个名字,是在一本旅游杂志上,他们说,这是中国唯一一个没通公路的地方,进入路程艰难危险,每年只有两三个月可以通行,其余时候雨雪封山甚至危及生命。
    于是,很严肃地记住了这个名字,墨脱。
    没有去想,还能有这样的地方存在?仿若一个旅游景点被介绍,却是这般原始惊险——既然不能带来旅游效益,又何必大费周章地介绍?实在是有违市场推销的规律,不得不让我起疑,同时,记忆深刻。
    再次读到这个名字,是安妮宝贝的新书,莲花。
    1
    安妮的书,我看,看不多。八月未央、彼岸花,其中彼岸花还买的是盗版。很深重的思考,很细腻的文字,用很多的句号,分很多的段落。第一次读她的时候,我还以为那是我写的文字。
    曾经怨恨过安妮宝贝,因为她成名太早。明明不觉得我写的比她差很多,但风格如此相似,意味着她红过了,我就不能红。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主观的有意抗拒,以至于后来我刻意扭转自己文风,遵循美特斯邦威的口号:不走寻常路。总之,不那么哀怨、细腻、深刻、优美地写作,已经很久了。
    当然,安妮的文字一直都是好的,她的思想也是好的,我只是说这种文风让太多人因为把握不好尺度,而变得情怀泛滥——是不是人都要来缥缈一下,这样不好。
    我现在已经习惯用长句,不动不动就提行分段,或者空格。
    不关注细碎的情感。
    不停留在对情绪和虚无的一再追问上。
    不使用生僻,优美的词语和句式。
    不写深刻,难以理解,需要反复阅读,读不懂也可以背下来假装很有情调的句子。
    我曾经以为我在往好的方向走——脱离青春,哀怨,小资,和迟早会过去的浪漫,抛却虚无,孤单,矫情,造作,和无病也总爱叫唤的呻吟。
    如今,相当抗拒用华丽词藻堆砌出来的冗长篇幅,仅仅只为呻吟一下自己的忧愁和情绪,没有实质性的发生和不幸,然后一味地低声抽噎——就像现在我写出来的这句。
    我已经越来越不擅长这种文笔,觉得它有点太浮浅。只有吃饱了饭没事做的闲人,只有为附新辞强说愁的年轻人,只有物质生活过于富足进而寻求精神寄托的富人,才会有耐心去堆砌那么多金碧辉煌的“断壁残垣”
    或许与环境有关,或许与经历有关,或许与成长有关,看到太多生活的实质,内在简洁和残酷,光秃秃,同时讳莫如深,,才会想说,走现实主义路线,或许更能够隽永和不朽——你知道的,作为一个爱好写作的人来说,文字千古流传是最大的荣耀。
    所以往往更多地去探寻别人,更多地去彰显丑态,更多地去挖掘普遍存在,更多地去索求历史大段中这一小段所饰角色。因而笔端变得稍微硬朗,豪放,爽气,粗鲁,适时流露几处个人不拘小节且常常自以为是的“诙谐”假设那能被称作“诙谐”总觉得这样的写作会更有价值,更能持久,更能在长久的以后被阅读,并保存。
    总觉得这是生活和岁月赐予我的一种成长,我毕竟不能永远芳龄十八。
    那种曾经喜欢阅读和写作过的文风:娇弱,缠绕,美丽,繁荣,已经离我而去,留在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的十八九岁,留在每个人的那一段生命日记里。
    2
    曾经以为这种离开很好。
    直到最近,人思绪烦乱,忧愁伤感,想要抒发,发现无话可说,憋着,写不出来,才知道我还是需要那些柔弱的呻吟的。当人难过,想要哭泣的时候,还是需要那样华丽有幅度的降落的。优美的字词和段落,能缓解忧伤,分担些许心痛,告慰些微伤感。真的,还是很有用的。就像我现在这样写着,我就能感觉到自己稍微多了一些热量,一会儿再多读几遍以上言语,又会再多一些力气。就像能量转换:悲伤的温度转给了文字,再以热量的方式,传递回心灵——虽然不代表这些文字有力量,有价值,但的确在这一瞬间起到衡平。
    就是这样,人还是需要倾诉,还是需要能写出柔软、华丽字词段落的能力。
    综上,写作者在绝大多数保持深刻正义的情况下,允许有有时候的哀吟和矫情。这是我们应有的权利。我们不是石头。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都处于华丽糜烂的词藻中而无所事事,几乎从来不探讨现实和内在生活,至少说这样的文笔我是不喜欢的,这样的作者是让人讨厌的。安妮宝贝本来几乎要陷入这样一个角色的圈套中了的,在莲花之前。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就不再看安妮的文字。总是太过优美,隔三岔五出现让我觉得很有道理的话,以至于每一句话都想背下来,但根本就太多,最终导致我提不起精神要返回前一句去再读一遍——就是这样,好的太多,但又都没有太致命的现实意义,从而被我不得已地从记忆仓库里删除掉。最终,读她的文字让人很恼火,什么都记不住,以至于越读越浅,浅到没有兴趣去读她的下一本书。
    既然不是非要从她的文章里才能获取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那么很显然,凭借我自身的阅历和思考的能力,我极力自信完全可以通过自我的总结和提炼来实现,用同样优美和令人阅读愉悦的文字。
    所以,有些感悟必须要私有,有些写作风格并不能持久,有些言语不应该被持续固定地推向读者。读者会厌倦,写作者也会因此而陷入难堪。
    不过,很让人意外,安妮宝贝不是一个陈腐、短暂愉悦眼球,顺时而出顺势而下的时代的宠物,她不是,她用她的墨脱之行证明了自己活着的精神,在莲花里熠熠生辉。
    3
    莲花是在我情绪十分低沉的一个阶段,朋友好心借阅给我的。她大概不知道我并不十分喜欢安妮宝贝,她的正版我只买过一本,她的博客我从来没去过。那段时间(我愿意把它说成“那段时间”虽然才是前不久的一两天,以此来证明我在努力迈入新的阶段),情绪低落。推脱了几个很好的工作机会,不愿意出门见人,不愿意说话,不想理人,心里背负着沉重的好多悬而未决的负担,但对自己甚至都无法清楚地一一列举——不知道自己沉浸在这种虚无低落情绪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遭透了。
    好友在楼里陪我聊到夜两点,假设性地抽了两根烟,第二天,她就把莲花借给了我。说,看到底,会有一种豁然,会开朗。我好奇,我从来不觉得安妮的文字有激励振作的功效,那不都是卡耐基夫人在做的事么?
    但当我看到墨脱两个字,我相信了。
    墨脱。
    是一个虚构的小说,起初以为是游记。还是那么恍惚的背景和人物,若有似无的性情和言语,颠簸在彼此命中的一段路程。文字,或是叙述方式,喜不喜欢,不必再说——我想我此后人生是很难有耐心再去喜欢这样细腻和敏感的文字和情感的了,相比而言,亲身的感受,或自我的写作——任何一种体验方式都好过于阅读。
    但,我真的佩服安妮的勇气和开阔。我没想到她真地会去墨脱,会真地去体验“今天睡下去,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安然活着上路”的经历,作为一个有为的名女作家,她实在不需要这样折磨自己。做秀,也不必这样极端“愚蠢”那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决断啊。我除了相信她是真心,我不敢再有其他冒犯的想法。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上路。墨脱,这个极端危险的地方。她不可能不知道她有可能死在路上的结局。但是她毅然,决然。并且保持了最高限度的低调。无论是莲花前,或是莲花后,始终都没有过多媒体、网络关于她不畏生死前往的追究、追捧和吆喝。我实在是很佩服她。
    特别是看她文中写主人公一路的艰难、凛冽,那些密不透光的潮湿森林,那些蚂蟥,那老虎崖陡峭,难以想象,不可想象,于是思维习惯性地把这么惊险的旅程归为“爱丽丝漫游记”一类的“天外童话”——美国大片儿看多了,探险惊悚看多了,思维早已麻木。
    但,我真地看到了她拍的照片儿:原始茂密的森林,老虎崖峭上插着的经幡,沿路歇息的破烂木棚,甚至雨雾之中的墨脱——那不是旅游杂志社上摘录下来的,那不是历史资料共享资源,那是独家的,那是她亲身站在那里一张一张拍下的!那些画面中的地方她都到达过!
    这样的想法震惊了我。我简直无法相信,不相信这个低调、传说中瘦弱的女人竟然深入过那样的场景,迷蒙的,晦暗的,阴霾的,浸泡在雨水里的众多场景。就像她书里描述的那样,遭遇上百次的塌方泥石流,翻爬攀走,拥满蚂蟥,穿越瀑布,无数次与死神交错,她轻描淡写,云淡风清下笔的,竟然都是她曾真实经历过的!
    天啊。
    所以我相信她描述那些在生死劫难之前之中之后的情感和体悟,是多么真实,而不是矫情。我多么相信那是一种至尊至纯的神圣。因为她体验过,所以她了解,所以都是真的,所以我无可怀疑、无尚崇拜。
    4
    我也曾有过去墨脱的念头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仅仅一闪而过,当作一个旅游景点。我只是为寻求一个古老,宁静,淳朴的地方,去走走散散心,譬如丽江。付出生命代价这么昂贵?那就暂且打住了吧。或许将来我还会有想去的念头,万死不辞,在所不惜——当人生遭遇困境,无法寻找到出口的时候。我会。但我不知那是多么久以后,且,在多么久以后的那时,是否还有如今的魄力和勇气?万死不辞,在所不惜?顾虑的东西多了,我知道自己不一定能实现。
    但是安妮做到了。不知道她这样做的原因。寻找出口?寻找动力?挑战?逾越?一切一切不得而知。但我想,她应该不是为了写书。这就足够了,没有任何功利地冒险,这就足够了。之后出现的这本书,就是足够珍贵的。
    莲花看完,果然有种豁达。震撼,虽然不是想象中想要让自己振作和挺立的方向,但震撼在别处,也同样让我心有余悸。
    我实在喜欢这个作家做人的风格,这种风格,去做作家,实在是太完满,太真切。难能可贵。
    墨脱,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山川河谷地带,平均海拔只一千多米。超过四千米的多雄拉山口和嘎隆拉雪山,南迦巴瓦峰,如同天然保护网,保全凹陷其中的墨脱神秘和幽静。徒步进入需要四天,出去需要再走四天。开山时间只每年六月至九月,其余时候因雨季和冰雪覆盖而封山。
    传说中莲花隐匿的地方。
    墨脱,藏语意:花朵。